查看原文
其他

中医药流派传承要把握好昨天、今天、明天

姚鹏宇 理法方药 2023-07-01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医道之传承,形式多样,如经验传承、流派传承、技术传承、文化传承等,流派传承是中医药传承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如何搞好中医药的学术流派传承是一个大命题,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既要回溯历史,也要立足当下,传承经验,还要展望未来,培植人才。把握好昨天、今天、明天是中医药流派传承的关键。



回溯历史,梳理脉络,认识昨天



水有其源,木有其根。中医药学术要想传承下去,就要知道其源起何处,根底何在。只有充分认识了昨天,才能更好地理解今天,展望明天。诸多中医药学术传承形式,如流派传承、名医经验传承及理论传承均需要追本溯源,探源析流,梳理脉络,充分认识发生、发展的过程,才能更好地掌握学术的内涵。如对地域性学术流派齐鲁医派的研究,首先要寻根的就是发展于战国时期以扁鹊、淳于意为代表的齐派医学,齐派医学的存在为后世齐鲁医派的传承发展奠定了基础,《黄帝内经》中“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的记载,就为寻找齐鲁医派针灸学术根源提供了文献支持。


明晰传承谱系,探究学术发源,对于解决学术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叶派是以叶天士、吴鞠通、王士雄、章楠、王士雄等人为代表的学术流派,近代如金寿山等亦隶属于此派。因以叶天士学术思想为尊,推崇叶学,故而得名。《清史稿》载:“大江南北,言医者辄以桂为宗,百余年来,私淑者众。最著者:吴瑭、章楠、王士雄”,然叶氏之传,非止于此,在全国各地亦不乏师法叶学者,如山东的清代御医陈士骧自谓:“生平服膺得力者,尤以叶天士、王孟英两家为最”“山东中医药大学创校九老”之刘献琳授课喜以叶案举例,浙派中医金子久处方用药得力于《临证指南医案》尤多等。叶派历史悠久,枝叶繁茂,影响深远,而关于这一流派的谱系研究,传承脉络,却不够清晰,明晰叶派的传承发展,能够更好地解读其中代表性医家的学术思想,也为学习解读当代名医的经验提供参考的资料。明晰流派医家师承的传承谱系,更好地掌握学派发展脉络,为纵向分析学术传承提供参考。如浙派中医叶熙春治疗痰饮病遵循的“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虽法于叶天士,然究其源,其实是叶天士对于张仲景学术思想的继承。只有充分回溯中医理论和名医经验的源头,才能更好地应用这些经验。海派中医颜氏内科的传承,国医大师颜德馨之父颜亦鲁先生是孟河医派的传人,两个学术流派有着密切关系,时至今日,仍能从颜氏传人的遣方用药中看到孟河的影子。



溯源中医药学术传承的昨天,既要把握学派创始人、师承之源、学术之源这些明确的代表符号,也要认识其发展的过程。知晓一代代先贤大家的历程及贡献,就更能明确我们这一代人肩上的责任和前行的方向。


搞好传承,保护遗产,把握今天



中医药法的颁布,使中医药迈入有法可依的新阶段。而近日关于中医药非遗的保护、传承、利用与发展的一系列措施,又进一步体现了对于中医药的重视。要想中医药资源保持活力,就要注重中医药资源保护和开发,这也是中医药人今天要做的事情,2012年12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第一批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各地市也均对地域性学术流派进行建设和保护,流派传承项目在全国开展得如火如荼,如上海市的海派中医流派传承人才培养项目、山东的齐鲁医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项目等。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多方面的,这也与中医药多重资源属性和价值定位有关,如搞好当代医派中名医经验的传承,不仅仅包括临床经验的传承保护,还包括文学素养、医德医风等的传承,国医大师裘沛然不仅医术高超,在人学方面亦有独到见解,其著作《壶天散墨》《人学散墨》就是代表。笔者之师陶汉华教授善笔墨,常有诗作,笔者在学习过程中,亦常与老师以诗词问答,这也是除医术之外的传承。中医药的学术传承是多方面的,只言片语,弥足珍贵,残卷破简,大有价值。


许多医家学术经验的起源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元的、复杂的,如名医叶天士师从多位老师,研究他的学术思想,也要多元解析,可能某病要联系王子接的学术思想,而某方剂却要阅读张璐的著作进行解读。今天的中医药传承是一个需要多领域、多专业、多方面的群体进行参与的事情,是一个大工程,要集思广益,如关于茯苓、茯神同株对药治疗失眠、胃不适等病证,见于叶天士,刘献琳教授喜用此法,笔者之师陶汉华教授亦常用,究其原因就要结合本草考证,早在汉代,未有茯苓、茯神之分,再结合现代药理二者成分亦有差异,协同而用,效果更佳。传岐黄仁术,创学术新篇,昨天的成绩为今天打下了基础,今天的传承是为明天的发展提供条件。中医药的保护和传承,今天需要做的还有很多,但也不是一蹴而就,就如叶天士所云“王道无近功”,需要徐徐图之。如对于中药有效成分的研究,是几代人的接力跑,所以要尽职跑好当下一棒。


谋篇布局,备战未来,期待明天



从临床个案到实践经验,从医家经验到中医理论,从一位医家到流派传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一个医家的经验,到成形为指导临床的理论,而将这理论进一步发挥,完成科研临床成果的转化,做到产学研结合,不是一朝一夕之事,所以要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的奉献精神。近日上海药物研究所抗高脂血症新药获批临床,而其中的重要参与者王逸平研究员却已离世,相信未来当无数患者在新药中获益的时候,都会感念这位无私的奉献者。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教授从抗疟药治疗心律失常,到心速宁胶囊等中成药的研发,也是老中青三代人团队协作的成果,而抗疟药治疗心律失常的观点也为中医药心系疾病治疗开启了一扇新的大门。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的培养是中医药学术传承的关键,从中医少年班的探索,到《全国中小学中医药文化知识读本》的推广,在当下努力,为以后谋成,每一步的前行都是为明天美好未来奠定基础。各学术流派亦当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包容态度,抛却门派之争,不拘繁文缛节,广泛培植中医人才,着眼于长远,为学派壮大而谋,为中医药发展的未来布局。



学术的发生、发展都是由点到线到面的发展,医派传承、名医传承,由某一位名医为起点,涓涓细流,汇成大河,最后丰富中医药学术的大海。2020年度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及工程技术难题公布,将问题提出来,为中医药明天的发展找到了着力点。以全国名中医王新陆为代表的齐鲁时病流派,把握“时代病”这一命题,提出"继承创新、中西并重",应时而立,血浊、援药等理论概念的提出,于创新中医药理论,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尤其是血浊理论在诠释现代医学糖尿病、冠心病等病机方面,起到了更为便捷的作用,中医创新始于当下,开花结果期于明日。


2020年“十三五”的收官之年,中医药的“十四五”规划也呼之欲出,谋定而后动,昨天、今天的丰硕成果和探索模式,已经为明天的发展夯实了基础,相信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的明天必将更加辉煌。(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山东省老年医学学会 姚鹏宇)


推 荐 阅 读

输入

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祝之友:《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


蒙医药加速“出国” 夯实中蒙民心基础


否定中医源于文化自卑


李克强对2020年中国医师节作出重要批示强调:不断提升医术水平和服务质量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